冯学荣:满眼都是假历史,到处都是谣言坑

公众号“读书人冯学荣”已更名为“冯学荣读史”
商务合作加这个微信:fhytbb

1
我们大家都晓得,民国时期我们有一位名气很大的京剧演员,名叫梅兰芳。
梅兰芳戏照
对吧。
梅兰芳在民国的时候,绝对是个大腕儿,他专演女角。
梅兰芳擅长于演:杨贵妃、虞姬、穆桂英……
演的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角色。
但是,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,大家留意到没有?
这个问题就是:
梅兰芳是个男人,他为什么要演女人?
为什么清末民初时期,京剧里的女人,需要男人来演?
难道,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,就找不到女演员吗?
梅兰芳生活照
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:
还真找不到
当然了,说绝对找不到个女演员,也确实夸张了,不过,比较符合事实的说法是:
在清末民初时期,确实在京剧界,男人出演女花旦的情况,非常普遍,而真正由女人演的花旦,反而很稀缺。
大家知道为什么吗?
相信一部分聪明的读者,已经猜到了:
是的,
中国社会长期禁止女优唱戏
你没有看错,明清两代的朝廷,经常性颁布命令,禁止女优唱戏。
这里的“女优”,就是指的女演员,而不是日本AV那种女优,读者不要想歪了。
顺便提一下,“女优”其实就是汉语名词,日本其实是借用我们的汉语词汇,其实“女优”本身就是汉语,在古代是“唱戏的女人”的意思。
好了,不扯远了,回到正题。
那么,为什么明清两代,朝廷会经常下令禁止女孩子演戏呢?
事情是这样的:
明清两代,程朱理学在中国大地,到处开枝散叶,“男女授受不亲”,“男女之大防”,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。
在明清两代,中国人认为,女孩子和男人同台唱戏,是“有伤风化”的行为,所以在明清两代的戏班,经常有“全男班”。
全男班,指整一个戏班,都是男人,女角,也是由男的来演。
尤其是在大清道光帝以后,北京明确下令禁止女演员唱戏,于是,道光以后,女演员大体上从京城的京剧舞台上,集体消失了。
为什么说“大体上”呢?因为也有一小撮偷偷摸摸干的,那个不算。
总之,在光明正大的场合,自从道光以后,北京已经基本上很难找到女优,也就是女演员了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晚清时期,北京的京剧名家,培养下一代“旦角”(女角色),主要都是培养的男演员。
也就是说,从小培养男演员,长大之后,演女角。
而梅兰芳,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,被当作女角培养起来的。大浪淘沙,梅兰芳是当时一众苗子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。
民国四大名旦合照,上排中为梅兰芳
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民国时期,中国的“四大名旦”清一色,都是男人,他们是:
程砚秋、尚小云
梅兰芳、荀慧生
梅兰芳是在晚清时期从小被培养起来的京剧演员,男人演女人,然而随着民国新文化运动等,社会越来越开明,所以到了民国中后期,中国的女演员,逐渐多了起来。
亲爱的读者,你都读懂了吗。
2
大家都知道,大清帝国的皇宫,是紫禁城。
然而,大家知道吗?其实,大清的皇帝,并不喜欢住在紫禁城。
他们喜欢住在这些地方:
畅春园、圆明园、颐和园……等一些皇家园林。
甚至有喜欢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。
其中,康熙皇帝,喜欢住在畅春园。康熙皇帝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,住在畅春园。
而雍正皇帝呢,则创下了一年有200多天住在圆明园的纪录。
此外,慈禧太后,则喜欢住在颐和园。
等等。
那么,问题来了:
大清帝国的这么些皇帝、太后们,放着高大上的紫禁城不住,为什么偏偏喜欢住在这些郊外的园林里呢?
大家知道为什么吗?
大家猜一猜?
哈。
相信有不少读者能猜到。
对的,因为:
紫禁城真的太热了
紫禁城和颐和园之类的,不都是在北京吗?
为什么紫禁城会特别炎热呢?
在清代,紫禁城确实特别的热,追问其究竟,则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:
首先第一个原因呢,紫禁城为了安全,把城墙修得特别高大,大家要知道,这个墙高,固然有利于防御,但是,高大的城墙,则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,那就是:
高墙阻挡了空气流通
如图,紫禁城为了安全,城墙修得很高,但同时也阻挡了空气流通
是的。
紫禁城的城墙太高,把整一个片区的空气流通,都阻挡了,所以呢,相对于外界而言,紫禁城里面,空气是相对不流通的,所以一到酷暑时分,紫禁城里面,就会热得令人难受。
不适合人类居住。
其次第二个原因呢,为了防止刺客躲在大树里面,所以在紫禁城内,很少栽种大树,大家要知道,一颗大树的降温效果,等于几十台空调,紫禁城内为了安全,严格控制大树数量,所以一到酷暑季节,紫禁城就会变得非常热,有如蒸笼,催人汗下。
如图,紫禁城为了防止刺客躲在大树里,严格控制宫内大树的数量,但这个做法同时也不利于宫内降温
空气热,而且还不流通,这个紫禁城,也就凉快不起来了。
再加上,这女真人,是北方人里面的北方人,祖祖辈辈生活在白山黑水,他们的基因,尤其怕热。
这就是为什么,大清帝国的皇帝和太后,多数都不喜欢住在紫禁城。
其实,明朝的皇帝,也是一个道理。
这就是为什么,在北京有那么多的皇家园林,统称“三山五园”:
“三山”指:香山、玉泉山、万寿山。
“五园”指:静宜园、静明园、颐和园、畅春园、圆明园。
大清的皇帝和太后们说,紫禁城真是热死我了。要是当时北京能买到一台格力空调,那我也就不需要到处修什么园林了。
颐和园绿化率高,空气流通,凉风习习,慈禧太后喜欢住在这里
3
在中国的闽南地区以及潮汕地区,流行一种喝茶的方式,叫做“功夫茶”。
好吧。
我开一道单选题给大家:
请问,“功夫茶”为什么叫做“功夫茶”?
A,因为喝了这种茶,就会功夫。
B,因为闽南人、潮汕人会功夫。
C,因为那是武术大师种的茶叶。
D,因为是武术界的人士喝的茶。
答案是:
全错
我以前跟大家讲过,一旦一个问题没有答案的时候,那么就意味着:
问题本身错了
是的。
问题本身就问错了。
世上没有功夫茶
世上只有工夫茶
对了。
就是这样。
原来,根本就不是“功夫茶”,而是“工夫茶”。
错一个字,差之千里
工夫茶,意思是指:“泡起来很费工夫的茶”。
是的。
工夫茶意思就是很麻烦的茶
原来是这个意思。
有多麻烦呢?
确实很麻烦。
闽南地区、潮汕地区的人喝茶,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,他们喝茶有专用的一整套器具。
传统的闽南、潮汕工夫茶,有二十多种器具,它们包括:
冲罐、盖瓯、茶洗、茶盘、茶垫、水瓶、水钵、水勺、龙缸、风炉、砂铫、羽扇、铜箸、茶罐、茶巾、竹箸、茶夹、茶桌、提篮……
非常讲究。
工夫茶器具多多,规矩多多,程序繁琐,为了喝上一口茶,费半天工夫,所以叫工夫茶
而且,闽南人、潮汕人喝茶,有选料、烘焙、收藏、冲泡、冲洗……等等,诸多步骤,而且每一个步骤,都非常的繁琐。
各种器具。各种折腾。大费工夫。非常麻烦。
所以叫“工夫茶”。
原来如此。

冯学荣过去10年发表过、未发表过的文章汇编为电子文集共24集(每集页数约200、含文约30篇)PDF格式,包括:《冯学荣谈经济常识》、《冯学荣说大千世界》一套五册、《冯学荣精品散文集》一套四册、《世界的真相其实很有趣》、《冯学荣杂文集》一套两册、《冯学荣谈历史》一套五册、《日本为什么侵华》、《不忍面对的真相》、《隐动力》、《冯学荣谈财富、三观与自由》、《亲历北洋:从共和到内战》、《中国历史的侧面Ⅱ》,共24册电子文集,读者优惠价199元,需要珍藏的朋友请扫以下二维码,加助理微信(请注明买书),微信转账给助理,助理会把电子文集发到你微信里:

版权声明